大寨进入农旅结合的新发展体制后,大寨的社会性质逐渐从乡土社会转变为服务型社会,乡土社会的本质特性将不再成为主要性质,因此传统的生产习惯面临着淘汰,传统社会面临着瓦解,进而转换。其中与土地有关的农耕文化渐渐的被淹没,相应的习俗按功能的角度讲将失去“用武之地”。从土地流转短短一年间看,大寨人民的生活习惯基于之前年轻人的外出打工和整个村寨内部的旅游发展两种因素相结合,农民种植传统的玉米、稻谷的比例大幅减少,传统的乡土社会加速瓦解。这就是价值判断和社会推动的双重结果。
基于此现状,从社会发展角度讲,对如今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地区保持其乡土气息的完整性并植入服务特性是保证观赏点的重要因素。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讲,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其中文化土壤的变化,文化在主体的能动实践下将从新适应社会结构,进而文化结构将改变。
但从前文对丧葬仪式的探讨可看出与人生过渡礼仪有关的习俗的变迁则相对缓慢,在大寨布依族丧葬仪式中,对农耕文化的表示是最常见的,包括当地传统酒的酿制材料和方法,耕牛的重要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画面等都得到了传承。这亦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
基于人与环境的交互最终形成了社会,亦形成了个体的价值评判标准,基于此最终建构生活环境,而所有的关系形成了社会结构,基于生活产生的现象成为文化。从逻辑判断讲,其中人和基础是常量,而基于实践形成的价值判断则是变量,这个变量由常量和最终结果共同决定。基于前文对丧葬仪式的分析呈现出丧葬文化即是基于此逻辑而来,因此呈现出流程运作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会简化于文化的变化。因此族群的传承及其记忆的传承将呈现出因价值判断改变而随时取舍的现状。
基于以上的逻辑并伴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倡导,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家调控等有利因素的进入,传统文化的延续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然不利的一面即丧葬仪式结构维系的根基是原有的乡土社会,随着场域改变而个体的调适,以丧葬作为根基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将受到由于实践者模糊性带来的延缓性使得传承会到相应的挑战。在如今场域性质改变的背景下,给传统文化下了新的社会定义,同时大寨传统文化亦是大寨社会成员所编制的意义体系,在双重构合下,人性、文化持有者意识形态、文化生存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相辅的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将导致传统文化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即基于社会个体与社会需求的分歧,这是非协和的推动力造就的。持有者的文化与外界社会需求的文化将出现“内在冲突”,最终是文化自身的整合、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