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丧葬方式,当今学者对天葬习俗提出了许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如有人把天葬看作是最残忍和最愚昧的葬礼,也有人认为天葬是具有环保意义的丧葬方式。对藏族文化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习俗作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笔者觉得有不妥之处。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此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藏族的天葬也是如此,当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藏文化的时候,既能懂得天葬的合理性,也能找到它的理论支撑点。
至于藏族天葬的起源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希解派后发展起来的”观点。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尚待探讨。葬礼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部落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藏族祖先迈入了文明社会的第一步。可是,那时的人们依然继承和延续蒙昧时代的习惯,即尸体变成野兽和秃鹜的美餐作为人的归宿,于是尸体被抛到野外让它们大吃一顿。笔者认为,天葬的起源与古代藏族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渊源于高原动物的食物链。最初的天葬习俗中没有尸体分肢的习俗,直接让鸟类吃掉尸体。后来,看见尸体被秃鹜到处啄走,于是藏族先民将尸体拴到木制的楔子上,让鸟类就地吃完。久而久之,这一习俗成为藏族人普遍接受的丧葬方式。天葬是藏族先人没有实行土葬和水葬以前的古老的丧葬习俗。
当苯教在藏族社会中占据主要社会意识形态的位置时,苯教徒以苯教思想解释天葬,使得天葬的理论及行为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古代象雄与吐蕃史》中说:“由于羊同的大部分后代姓氏是琼氏派生出来的,所以域名也称之为琼。“琼”在古代苯教文化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琼”是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秃鹜来代替“琼”。藏族谚语“莫损大人,莫给神鸟抛石头”中的“神鸟”指的是秃鹜,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伤害秃鹜,若某人无意重伤秃鹜而未死,秃鹜将它的血溅到泉水等圣地,对人带来厄运。苯教理论的雏形,对秃鹜和“琼”的结合奠定了基础。苯教认为秃鹜作为人天之媒介,将人的灵魂带到无形的极乐世界。《天葬的起源之探索》中写到:“他们(指七赤天王)死后的升天,不外是在产生灵魂观念后,把鹰当成图腾崇拜的基础上,通过天葬的形式来实现的。他们可以把鹰当作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把它看作是天梯或是天绳,所以天葬被神化了,并被它看作是人的灵魂可以升天的途径。”万’es鹰吃尸体的现象解释为鹰将人的灵魂带到天堂,这就为天葬提供了较完美的理论基础。
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帕当巴桑结(?一; ;年)创立藏传佛教希解派而产生的葬礼。其实,希解派创立之前藏区己存在天葬的习俗。如《敦煌吐蕃文献》记载:“不该恐惧而恐惧者有三,鹜鸟仓促飞起,重新落地时害怕地陷,双足一只缩起,一只轻轻落地。”训由此看来,鹜鸟在古时期藏族天葬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葬是藏族社会中古有的葬礼仪式,如(敦煌出土的)布德赞普传中也写道:“父为亲近者,鸟过重则毙于矛尖,兔过胖则变为靴帮,敌人牌骨己碎之,建了陵墓,没有危险也。”训这首参差不齐的叙事诗歌也能说明天赤一七王以前就有天葬仪式,罗昂被杀后尸体将喂给秃鹜,剩下的牌骨碎之。如果这时早己流行着火葬,敦煌文献中不可能会出现大量有关天葬的一些痕迹。古时使用的大量骼骸等法器也是进行天葬的产物,而不是火化的遗留物。藏传佛教希解派的教义中确实提倡到闲静荒野处去施舍肉体的观点,如《土观宗教源流》载:“舍身行布施,外行真实行。”川但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使得藏族天葬习俗更加理论化、规范化、普遍化,希解派对天葬作出了符合佛教义理的解释。